劳动“三重奏”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编者按】本文公开发表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管的《人力资源服务》杂志,2024年6月刊(总27期),经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发布,值得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同仁研究和学习

劳动“三重奏”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李琪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市场与流动管理研究室 助理研究员

摘要: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在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域,通过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打造新质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范围、高效配置各类生产要素,从而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劳动“三要素”组合配置、协同发展的过程,旨在让更高水平的从业者使用新质劳动工具服务于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因此,需要提升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使人力资源服务的各类业务、各种技术、不同机构与不同产业之间协同整合,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关键词:劳动“三重奏”;人力资源服务;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中,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是区分不同质态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对传统劳动工具的技术升级、数字化改造;新质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物质对象,信息、知识数据等都成为了新的劳动对象。这三种要素的“重奏”,优化组合,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生产力质态。人力资源服务如何在这三种要素之中发挥作用,上演人力资源服务的劳动“三重奏”?本文通过对三个核心要素及其优化组织配置进行分析,探讨劳动“三重奏”中的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一、劳动者: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技能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仍处在持续快速发展中,整个行业呈现规模化、多元化、专精化、数字化、融合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服务业在未来高质量发展过程之中,必然需要大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拥有新质生产力“质素”的新型劳动者。但总体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以及对劳动法制等相关法律制度的掌握不牢;拥有数字职业素养的高水平人才储备不足;且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过大,难以形成较为厚实的专业积累。

要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从业者队伍。一是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培训内容应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劳动人事法令规章、行为规范、操作技能等,注重数字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探索“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协同培养模式。政府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等院校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方向的专业硕士,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产学研互动;政府依托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行业协会以学术论坛、技能大赛等形式促进行业技术经验交流。三是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全面的人才发展体系。开展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职业发展服务,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推动人员培训、人才测评、职业指导等业态创新发展。

二、劳动资料:打造新质劳动工具,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新质劳动工具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层面的优化。目前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正走在信息和数字科技的快车道上,新产品层出不穷,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在不断深化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较多创新型的生产工具,人才选拔工具、人才测评工具、信息化管理工具等应用,扩大了人力资源服务的数字化供给。人才地图、数据测评工具、网络招聘、机器人服务等创新产品已经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之中,如科锐国际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海内外渠道,建设高质量的人才数据库,研发人才大地图;上海外服(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25亿元用于“数字外服”转型升级;锐仕方达人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利用信息技术自主研发了人力资源智能系统。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正在逐渐扩大,为人力资源服务赋能升级。

在服务和产品不断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出现了服务层次不高,服务趋于同质化、新技术应用不足,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未来,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要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实现业务数据化、运营智能化,不断推动各类业务转型升级。一是构建“政府+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多元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研发联合体,紧跟新趋势、创造新产品。二是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科技发展、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关键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立足行业自身特点,提供“专、精、深、特”的服务产品。还要强化内功,打造优质品牌形象,通过技术提升、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来打造核心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三、劳动对象: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业务形态不断丰富

当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展,人力资源服务的对象也出现了新变化,人们不再简单地将自己固定在某个组织或一种职业角色里,劳动关系也从传统“一对一”的雇佣关系向“多元合作式”关系演变,生发出了在标准劳动关系之外的多边非标准劳动关系。产生出了如自由执业、合伙经营、兼职兼业、共享用工等新的劳动工作方式,劳动组合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新职业也随之生发,网约配送员、直播带货主播、数据分析师等新职业层出不穷,以灵活就业形态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工作创新。据统计,当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

随着新工作形态的出现、劳动组合形态的不断变化,人力资源服务的业务形态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从招聘、猎头为主要形态的匹配中介,发展到如今的招聘服务、外包服务、技能培训、人才测评、管理咨询、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适应了劳动工作领域中的一系列新变化。与此同时,组织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转变,大型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逐渐被“分布式”的生产方式替代,众多大而全型的机构纷纷向“小而精”“敏捷型”的机构转型,将部分内部功能外部化转移,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组织管理从以往“垂直化”模式逐渐向“扁平化、平台化”模式发展,如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出了弹性福利平台、智慧工会服务、灵活用工一站式平台等,持续加快组织数字化转型;云升集团打造的“人力云”平台,萌发了人力众包等新的工作模式。

由此看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拓展、组织生产方式与管理模式的转变都在生产要素配置中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特征。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也要不断适应新的变化,转变传统服务理念与思路、创新服务模式与产品,着力拓展就业服务功能,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四、组合配置: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加快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也是劳动“三要素”组合配置、协同发展的过程,即让更高水平的从业者使用新质劳动工具服务于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如何让人力资源服务在“三要素”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则需要提升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效率,使人力资源服务的各类业务、各种技术、不同机构、以及与不同产业之间协同整合,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发展。

一是各类服务业务的链条式组合。由于劳动对象的拓展、工作形态和劳动组合形态的不断变化,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服务在各类劳动者和用工主体之间形成链接。如零工市场、零工驿站集聚了各行各业的灵活就业人员,是临时劳务和短缺用工需求的集散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多种服务,形成服务组合链条,对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是技术的有效利用与整合。人力资源服务利用与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打造新型劳动工具,进一步解放劳动者,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如数字人HR面试技术降低企业引才成本,帮助求职者得到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职能简历筛选技术能够高效准确地帮助企业自动淘汰不合格简历等。

三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整合发展。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工具的迭代以及劳动对象的变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有些尚未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变化的机构将会依从市场经济的法则,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聚合其他机构的力量,以求得更优的发展效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

四是人力资源服务与各类产业宏观高效配置。人力资源服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与各类产业的协同配置。要建立各类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机制,使人力资源服务与先进制造业、现代金融、健康服务、现代农业等现代生产要素持续融合,不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形成“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现代金融”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依托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打造资源共享、高效匹配、融合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

参考文献:

[1] 余兴安.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历程与未来之路[J].人力资源服务,2022(1):24-27.

[2] 李琪.我国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23),2023:349-359.

【2024年11月秋景季日本游学开始报名了!】

 

2024年7月24日 09:44
浏览量:0